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,父母們對孩子身高很關注,都希望孩子“高”人一等,有些家長甚至不惜讓孩子吃藥或做手術來增高。但也有些家長對待小孩身高走進另一個極端:認為孩子長得矮是家族遺傳,后天無能為力,或認為孩子長大后自然會長高的。
調查顯示,國內七成矮小癥孩子11歲后才治療
徐州兒童醫(yī)院內分泌專家提醒,臨床及社會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五成以上矮小癥患兒家長容易走入“孩子晚長、不缺營養(yǎng)、家族遺傳”等三大誤區(qū),導致錯過治療最佳時機。
家長應留心孩子是否長得慢
“孩子長得慢,當心是矮小癥。”廣州市婦女兒童醫(yī)療中心小兒內分泌專家提醒,如果你的孩子因為個頭矮小而坐在班級的前三排,并且每年的生長速度低于4厘米,逐漸與同齡孩子的差距拉大時,你就要多加留意了,及早帶孩子到醫(yī)院咨詢檢查。
怎樣的生長速率算“慢”?專家介紹,孩子出生第一年平均共長25厘米,第二年平均共長10厘米,第3年平均長8厘米。此后到青春期前,每年長5厘米到7厘米;到了青春期,男孩每年增長25厘米~26厘米,女孩增長23厘米~25厘米。如果你的孩子每年身高的增長速度低于上述值的70%,那么可以判斷為長得慢。
如果確診為矮小癥,一定要盡早治療。然而在實際臨床治療上,矮小癥患者被拖延治療的情況并不少見。據(jù)有關調查,國內70%的矮小癥孩子11~16歲才開始接受治療,而由美國國家合作生長發(fā)育研究(NCGS)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國外59%的孩子是在6~10歲開始接受治療。
年齡越小,治療效果越好
是什么導致矮小癥孩子沒有及時得到治療呢?專家介紹,在臨床及社會調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五成以上矮小癥患兒家長對于孩子身高低于同齡人的狀況,在認識上容易走入“孩子晚長、不缺營養(yǎng)、家族遺傳”三大誤區(qū)。調查顯示,至少一半左右的患兒家長認為,孩子身高與家族遺傳有關,父母個子都不高,孩子的身高不高也很正常,治療與否結果都一樣;四分之一的家長認為孩子身高低于同齡兒童是發(fā)育較晚,屬于晚長,致使部分孩子臨近青春期才到醫(yī)院治療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;四分之一的家長認為每天給孩子保證充足的營養(yǎng),孩子身高低于同齡人也沒辦法,從沒想過、也不知道去找醫(yī)生治療。
研究表明,矮小癥的治療要“從娃娃抓起”。這是因為孩子年齡越小,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,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,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,生長效果越好;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,體重越輕,用藥的劑量越小,所花費用也越小。因此,家長切不可等到孩子發(fā)育后期如15~18歲時再治療,此時骨骺接近閉合,生長潛力很小,已不再可能達到理想身高。